芝士鸡块

新闻分类

产品分类

联系我们

速冻调理食品,冷冻调理食品,芝士鸡块

blob.png

盘点那些容易引起中毒的海洋生物毒素及细菌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资讯 >> 技术知识

盘点那些容易引起中毒的海洋生物毒素及细菌

发布日期:2017-06-23 作者: 点击:

盘点那些容易引起中毒的海洋生物毒素及细菌



  河鲀毒素
 
  河鲀毒素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,属于耐酸、耐高温的动物性碱,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,主要存在于河豚头部、皮肤、内脏。
 
  很多人的喜爱河豚的肉质鲜美,但因为体内含有河鲀毒素,所以民间早有“拼死吃河豚”的说法。只要一条河豚体内毒素的五千万分之一,就能在30分钟内麻醉人体神经,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.5毫克且无特效解药。中毒后出现口、唇、舌尖、手指轻微麻木等早期症状,随后出现呕吐、步行困难、言语困难,进而出现血压迅速下降、呼吸困难、直至意识消失、呼吸、心跳停止而死亡。
 
  去年9月农业部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知,要求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生产经营,加工企业备案后才可以销售经加工后的河豚可食部位(皮和肉可带骨),禁止经营河豚活体。
 
  另外,河鲀毒素及类似物不仅存在于各种豚科鱼中,还广泛分布于各种高等、低等生物中,如织纹螺(Nassarius spp.)等。织纹螺俗称海丝螺、海蛳螺、麦螺或白螺等,主要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沿海地区,生活在近海边的泥沙地和礁石附近。织纹螺本身并无毒,其致命毒性是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,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。河鲀毒素中毒可引起头晕、呕吐、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,严重者可致死亡,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。该毒素对热稳定,煮沸、盐腌、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,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。
 
  据了解,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(卫生部2012年第13号公告)。若发现有人采购、加工和销售织纹螺,可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。
 
  海洋创伤弧菌
 
  海洋创伤弧菌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种细菌,近年来,因为接触到被这种细菌污染的海产,如被海洋鱼类、贝类、虾、鱼钩等刺伤或食用生蚝、生鱼片等,而感染此菌引发中毒死亡或被截肢的事件屡屡发生。
 
  海洋创伤弧菌,是一种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的细菌。分布极广,自然生存于近海、海湾的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。这种细菌最适宜的生存条件为37℃下、10~20g/L盐度。
 
  人体感染创伤弧菌,需要三个环节,一是细菌源,二是传播途径,三是易感人群。临床最常见的两种表现为伤口感染及原发性败血症。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:一是食入含有海洋弧菌的食物,例如生蚝、蚌类等海产品及生鱼片;二是从皮肤上直接感染,如果身上有伤口,接触到海水、贝壳或鱼类,便有可能感染到弧菌。
 
  易感人群是指有基础性疾病的人,如慢性肝病尤其是酒精性肝病患者,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酗酒、遗传性血色(铁)沉着病,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、风湿性关节炎、慢性肾衰、淋巴瘤等患者。
 
  一般情况下,感染创伤弧菌后,会有一周的潜伏期,一旦发现自己的双腿出现红肿、疼痛、淤青起斑等症状,应立即去医院治疗。
 
  可针对性采取两个预防措施:一是少吃生冷食物,尽量将水产煮熟;二是避免受伤或将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。
 
  副溶血性弧菌
 
 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,又称致病性嗜盐菌,是海鲜中的最常见的病菌,主要来源于鱼、虾、蟹、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。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常见于沿海城市,多发于每年的4月-11月,高峰期为夏秋季的7-9月。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侵袭作用,能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,可引致肿胀、充血等。
 
  其潜伏期为10小时至20小时,患病者的主要症状有:上腹部绞痛、恶心呕吐及水样腹泻,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。生食海产品或者食用了操作不当受到污染的即食食品,都有可能“惹”上副溶血性弧菌。
 
  据了解,副溶血性弧菌生命力顽强,在抹布和砧板上能存活1个月以上。但是副溶血性弧菌不耐高温,建议烹饪海产品时一定要煮熟煮透,并尽量避免生食海鲜。
 
  大家应选择去大型、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水产品,水产品应新鲜食用;在烹饪海鲜时,一定要煮熟煮透,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;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加强对有毒水产及其毒性的认识,误食有毒水产后,如发生口唇、手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,应当立即就医。

相关标签:速冻调理食品

最近浏览:

在线客服
分享